疯狂教授带队打了800多趟车,发现了什么秘密?
原创 孙金云 老孙漫话 3天前
类似的场景是不是看上去很熟悉?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早在2017年,我就和我的研究团队,一起在上海对打车软件做了一个小规模调查,结果发现,在包括滴滴、易到、神州和街头扬招几种叫车方式中,街头扬招是最便宜、也是上车最快的方式,这个结果,让我们大吃一惊!不是号称互联网思维么?不是有大数据和算法么?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玄机?
调查共招募20多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研员,以实际打车的方式调研了各城市主流打车软件加扬招巡游出租车,最终搜集了滴滴、曹操、首汽、T3、美团、高德和扬招等7个渠道的数据,总样本836个,其中有效样本数为821,样本有效率98.2%。
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,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有趣的结果……
1
调研结果显示,北上深三个一线城市的响应时长峰值均发生在早高峰阶段。其中,北京打车的响应时长达到了32.5分钟,其中还不包括一些下单时间超过1小时仍无司机接单而被迫取消、重新调整呼叫方式的情形。北京的朋友们,早高峰辛苦了,为了叫车“等到花儿也谢了”!




2
那么让我们来看看,平台软件们显示的预估等待时长真的准确吗?先奉上我们的结论吧:平台往往会向乘客呈现比实际更短的等待时间,以此提高乘客等待时的耐心。
5个城市打车预估等待时间全部显著低于实际等待时间(P<0.05)。

从平台角度看,以上结论依然成立。
滴滴作为时间延误比例最大的平台,在四个不同时段的值均高于平均值,除深夜外,其余三项均呈现显著差异。在早高峰的时间延误比例更是达到47.4%,作为行业龙头,拥有最丰富的数据和技术团队,我们对如此系统性时间延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,对是否涉及“误导用户”甚至“用户欺诈”深表担忧。


表1:各城市实测打车优惠策略建议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按不同城市来观察,除重庆外,打车软件在上海、成都、北京和深圳4个城市中预估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(P<0.05)。其中上海是打车软件价格被低估最厉害的城市,实付与预估差异的比值为11.8%,深圳相对另类,实付比预估价格还低了6.5%。神一样的深圳,也太实诚了吧?

5大城市中,滴滴和首汽都存在明显的价格低估现象(P<0.01)。其中滴滴平台的实付价格比预估价格平均高了6.7%,首汽平均低估10.9%;但T3、美团和高德并没有检验出明显的差异;曹操平台的实付价格却明显低于预估价格达21.1%,推测可能是平台大额优惠补贴所致。
还有一桩有趣的事儿,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验证了“苹果税”的存在。我们用“一键呼叫经济型+舒适型两档后被舒适型车辆接走的订单比”来判断“被舒适”的程度。数据表明,与非苹果手机用户相比,苹果手机用户的确更容易“被舒适”车辆(比如专车、优享等)司机接单,这一比例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。



另外,我们通过已行驶公里数来衡量车辆新旧程度,结果显示,出租车和首汽的公里数明显较高,滴滴和曹操在车辆新旧程度上占据明显优势。


咱们战略课上讲过一个概念叫“价值棒”,企业创造的价值会在用户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。对于用户而言,如果得到的价值增值有了增长,那么企业就获得了竞争优势。放到这个环境中,我们可以解读为,打车软件们如果没有为乘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,而是把所有创造的价值盈余都留给了自己,他们将丧失在市场当中的“竞争优势”。或许,他们会认为,自己作为一个平台,尤其是能够双向锁定的双边平台,对双方都有了垄断下的话语权;但是俺老孙想说的是:没有竞争优势,眼前的规模只是空中楼阁,一旦出现新的选择,那么顾客将会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你,不要到那时再去事后诸葛亮地念叨什么“眼看他宴宾朋……“